公司治理3.0獨董新規 工總叫苦
究竟何為因?何為果?
喧囂一陣子的「公司治理3.0」終於引起工業總會的回應了;
一、獨董席次維持現行的五分之一
二、自行決定是否設置風險管理委員會
三、強制董事進修時數修正為9小時
同時工業總會也認為與其仿效歐美提高董事席次比例不如先提高直接金融的比例至少50%,扭轉間接金融比例遠高於直接金融的不健康現象,鄰近的新加坡是59%,香港是70%,時韓國也有58%,反觀台灣的直接金融比例從2003年的26%一路下滑到2019年的17.7%。
但工總不曉得沒有發現在亞洲公司治理排名除了韓國以外,新加坡跟香港一直都是優於台灣,因此值得探討一個議題;「公司治理的改善是否有助於提高直接金融的比例?」
理論上公司治理越成熟,資訊更透明,董事會運作的機制也更成熟,應該有助資金需求者直接向資金供給者融通或在初級市場發行有價證券募集長期或短期資金。
如果這樣的因果關係成立,那麼金管會的要求其實也是符合工業總會長期的目標期待。
另一個議題更具關鍵性,也更值得產、官、學一同來探討,那就是工業總會質疑「提高獨董席次比例有助於公司治理的提升」,若政府與民間企業沒有形成共識的話那麼這項政策最終將流於陽奉陰違。
因為若是提升獨董席次無助於台灣公司治理的改善那麼長遠來說也將無助提升台灣直接金融的比例,這恐怕才是工總真正擔心的。
至於第二點由企業自行決定是否導入風險管理委員會,根據崴亞風險諮詢執行董事黃志明的經驗,大多數的企業是「治療重於預防」,寧可用重金於事故後的急救而非事先編列足夠的預算於事前預防措施及風險轉嫁。
一般而言企業風險意識不足是普遍的現象,不理解錯誤發生的原因,董事會成員也缺乏風險管理專業人士,因此往往對事前預防措施建議置若罔聞。
但如果金管會強制導入風險管理委員會恐怕也只是聊備一格、無法發揮實質作用,因為更重要的是所有董事會成員的風險意識的教育!
工總建議的最後一點、強制董事進修時數由12小時修正為9小時。
以現今的全球企業趨勢下董事會所要面對的議題更為寬闊與複雜,例如「ESG」、「永續或碳治理」、「資安治理(Cybersecurity Governance)及資料治理(Data Governance)」、「提供價值給客戶」與「創造股東價值」之平衡等等,相較於其他專業人士例如醫師、會計師、建築師、CFP及RFC為持續保有其專業資格的「Continuous Education 」,董事的12小時強制進修,實在微不足道。
金管會當務之急是評鑒或輔導合格之董事再教育訓練機構,例如證券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人才培育中心「董監事及公司治理主管」專屬課程、中華公司治理協會、中華獨立董事協會、台灣投資人關係協會等等。
黃志明執行董事認為不僅進修時數不該縮減,甚至應該分為共同科目與專業科目或基礎科目與進階科目,明確規範個別董事應該進修的科目,另一方面由具有實務經驗的專業人士擔任講師,方能提高董事的專業素養,進而提升台灣的公司治理水平。
資料參考:工商時報